在美国海军面临的困境中,违反联邦法律的情况似乎早已注定。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现役航空母舰的数量必须保持在11艘以上众诚速配,这项规定源于美国对全球军事战略布局的需要,11艘航空母舰的数量几乎可以看作是“底线”。然而,目前看来,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似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国媒体的消息,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的第二艘舰——“肯尼迪”号,交付时间已经被推迟了两年,预计要等到2027年3月才能正式服役。而令人担忧的是,从1975年服役至今,“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首舰“尼米兹”号已经服役了50年,目前正执行其最后一次海外部署任务。根据计划,“尼米兹”号将于2026年5月正式退役,这意味着从2026到2027年间,美国海军将进入“现役航母不足11艘”的尴尬局面。
展开剩余75%对于美国海军来说,航母数量从11艘降至10艘,虽看似只有少了一艘,实则对其全球部署任务影响深远。尽管少一艘航母看似只是数量上的差距,但考虑到中东等热点地区对美军航母的需求,减少一艘航母将极大加重其他现役航母的压力。此外,所有现役航母均为核动力舰艇,这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技术领先,但实际上却是一把“双刃剑”。
核动力航母虽然续航力强大,但在服役周期内,其在航率相较于常规动力航母却略显逊色。核动力航母在服役期间需要进行更频繁的维护大修,且要定期更换核燃料棒。因此,尽管核动力航母具有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限”。过去之所以很少出现“航母不够用”的局面,正是因为美国海军现役航母的数量足够多,核动力航母的低航率问题得以被有效掩盖。然而如今,由于造船工业产能不足、效率低下,类似“新老航母青黄不接”的问题终于开始显现。
作为“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的二号舰,“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已经多次推迟。原本计划于2022年服役,但之后延迟至2024年,再推迟至今年7月,最终又一次推迟至2027年上半年交付。到了2027年3月,该舰是否还会继续延迟交付,谁也无法预料。
站在美国海军的角度来看,航母数量的减少和新航母的延迟交付,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从美军现役的“尼米兹”级来看,目前有10艘航母服役,其中最早的“尼米兹”号已经服役了51年。根据计划,2026年“尼米兹”号将退役,而“艾森豪威尔”号和“卡尔·文森”号分别将于2020年代后期和2030年代初期退役。即便是服役较晚的“西奥多·罗斯福”号,也将在2035年前后退役。
因此,未来10年将是美国海军现役航母退役的高峰期。如果“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的建造进程仍然无法顺利推进,那么美军或许将面临航母数量进一步减少的困境,甚至可能下降到7或8艘。而如果这一局面成真,美国海军的全球部署和海上霸权将面临巨大挑战,是否能够继续维持全球霸主地位也变得难以预测。
而对中国来说,这样的局面恰好带来了一个有利的机会。目前,中国国内已有两家船厂具备建造航母的能力,凭借国内造舰业旺盛的生产力和效率,如果两座船厂能够同时进行航母建造,未来10年内中国的航母数量有望快速提升到6至8艘。这一数字甚至有可能与届时美军的航母数量持平,甚至超越。
既然美国的造船工业因产能不足和效率低下而使其航母建设陷入困境,为何不抓住这个机会,快速追赶并超越美国呢?
发布于: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